《非理性繁榮》一書中,作者羅伯.席勒提出三個時期促成股票市場多頭的原因:
第一時期: 1982~2000年
包括企業盈餘穩定成長、網際網路時代來臨、「美國必勝」主義、刪減資本利得稅、嬰兒潮的影響、媒體與分析師的渲染、退休計畫改革、共同基金的成長、通膨壓力緩和與貨幣幻覺效應、成交量擴增與賭博心態。
第二時期: 2003~2007年
小布希所提倡的「所有權社會」、資本主義發展與貨幣政策。
第三時期:2009年後~的新常態繁榮
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與量化寬鬆、職涯焦慮與動盪不安的局面。
這些因素聽起來都還很耳熟,雖然一直被提起,卻沒有人可以據此解釋市場的起伏,但在多重因素交互影響下,隨著自我實現的預言或從眾效應的推波助瀾,經過時間的發酵,將市場行情發展到龐大的投機性行情。然而股票市場的發展是隨機性的,經常突然發生無法預期的價格走勢。
多頭行情的發展讓大家開始覺得股票市場就是無懈可擊的長投工具,複利效果被浮濫的運用在各投資文章內,呼籲投資人一起投入這個自然形成的龐氏騙局。而目前市場遇到的問題還是老調重彈:多頭的發展讓太多神奇的獲利故事浮上檯面,讓我們覺得沒搭上順風車就會滿懷遺憾,不少沒跟上這波漲勢的投資人陷入焦躁,手上持有過多的現金令他們惶恐不安,環顧四周,幾年的好行情成就了眾多「股神」,網路上各種自信的言論愈來愈頻繁,忘記了樹不可能長到天上去,極端情況終究會回歸均值。
經過幾年的多頭市場之後,如今的氛圍讓投資人開始堅信只要長期持有必定能獲得豐厚的報酬,在如此樂觀情緒瀰漫的當下,一次又一次的拉回再創高使大眾失去戒心,當空頭再次降臨之際,還有多少人能秉持著理性客觀的心境和操作,去面對資產鉅額的減損?保持冷靜依循理論在平時都很容易,除非投入市場的資金有做妥善的資產配置,沒有對資金有急切的需求,不然面對市場崩盤,資金虧損所造成的壓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住,最終也造成一次又一次非理性的決策,周而復始。